小罗生了两个女儿,90年的她,今年31岁了,婆婆听专家说“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龄在32岁之前,再往后就质量大打折扣”。
于是,小罗婆婆开始频繁催生了,她想抱个孙子。
小罗的两个女儿也大了,大的七岁,小的五岁,基本不用再过多的操心。
小罗的老公和婆婆都很好,婆婆从照顾月子到带孩子,样样做得尽职尽责。
老公也很好,从不埋怨小罗,甚至允许小罗在空隙时间去外面打打麻将打发下时间,别在家里憋出病来。
但好归好,骨子里的“重男轻女”观念却是根深蒂固的。
一开始,也不是明目张胆的催要孙子,只是间接的把“谁家又生了个大胖小子”,“谁家的胖小子真有孝心,对她妈妈老带劲了”的消息跟聊天似的透露给小罗,其实小罗心里跟明镜似的,她不语,不表态也不愤怒。
她想着一家人,没必要因为这些琐事把矛盾激化了。
何况老公和婆婆都很好,除了这一点别的做得都到位。
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,这个缺点是小罗能忍受的。

这样小罗也坚持了几年,坚决没有生。
但今年开始,小罗自己开始慢慢动摇了,觉得再生个儿子也挺好,两女一儿,美哉。
于是两人积极备孕,婆婆高兴之余,还准备了生育奖励金20000块钱给了小罗,让她好好备孕,吃好点。
连带着带孙女也更带劲了,只说让儿媳好生休息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没两个月,小罗就怀上了。
这个时候全家开始犯难了,这怀是怀上了,但不知道性别呀。
这要是个女孩,那岂不是白辛苦一通。
要是个儿子才能皆大欢喜呀。
这操心的一家人开始想尽办法,想要去分辨性别,一开始打听到香港可以验血鉴定性别。
他们嫌弃流程麻烦,还得快递,还得自己找医院抽血,来来回回的不太靠谱,万一被骗钱就耽误了。
后来他们有一个认识的亲戚,说可以帮忙联系办理这种事情。
于是一通忙活,抽血,缴费3500块,再等待半个月的时间。
结果到手,如愿以偿是男孩。
这下子小罗在家里的地位更高了,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。
婆婆和老公跟伺候祖宗似的对小罗百依百顺。
这是一个家庭皆大欢喜的结局,但更多的悲剧,却被隐藏在了阴暗面,不再见光。

前几天一则新闻,贵州的陈先生带着怀孕的妻子在社区做检查时,因为家里已经有两位女儿,社区说可以帮忙鉴定男女,陈先生一听还有这好事,当即就同意了,最后社区给的结果是女孩,于是陈先生选择引产。
但当孩子被引产下来的时候,发现两腿之间是儿子的特征。
一家人后悔莫及,去找社区进行赔偿。
这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背后,其实不仅仅是某方面单独的错,而是这隐藏在黑暗里的产业链令人咬牙切齿的痛。
很多父母在生了女儿后非常想要儿子,那鉴定性别成了他们最大的需求,甚至不惜重金。
如果结果如意就欢喜,继续妊娠。
如果结果不满意,就引产。
对男的来说,也许仅仅是钱的问题,还是为数不多的钱,但对于妇女来说,却是拿生命在冒险,拿健康在做赌注。
比起在怀孕两个月内验血鉴定性别的例子,更多的人,选择在怀胎四个月去小黑诊所鉴定,花上一两百块钱搞定这个大问题。
而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,不可以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。
希望这些犯法者,得到绳之以法的结局。
希望更多的普法者,能走入广大农村和社区角落里,以法来压制性别鉴定之殇。

其实,在新社会里,女儿的作用真的不比男孩差,能赚钱,遇事能独当一面,甚至在对父母的养老问题上,女儿更孝顺,更贴心。
很多家庭认为女儿要嫁人,嫁了人就是别人家的人了。
但其实这年头,儿子也不能栓在身边了,他可能去大城市求发展,可能去国外,可能去做上门女婿,能见父母的面也是屈指可数了。就算留在身边,也有可能成为令人厌烦的啃老族。
很多家庭,儿子生一堆,女儿生一个,家庭资产全部留给儿子,老来动不了的时候,没一个儿子主动来照顾,反倒是女儿,生怕父母受委屈,照顾起父母来,尽心尽力。

我们家就有这么一位,95岁的老奶奶,生了两儿两女,两儿子下面又都生了儿子,有了孙子。
老奶奶和两儿子住在一起,一大家子人,一开始老奶奶生活能自理的时候,相安无事。
到最后老奶奶生病瘫痪在床,尽然找不到一位子孙愿意照顾的。
最后没法子,老奶奶的女儿回来了,两人轮流来照顾,老人家一直活到98岁,寿终正寝。
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。
所以,现在但凡多念了书多见了世面的家庭,其实反倒希望生个女儿。

最近看到一个短视频,一产妇生孩子,老公和婆婆焦急的在外头等待。
没一会护士抱着婴儿出来了,嘴漏说错了,一开始说成了“儿子”,这婆婆和老公只是正常的笑。
但护士转口,说“说错了,是个女儿”,这婆婆和老公瞬间转变了态度,咧嘴大笑,拍手称快,那兴奋之心,让旁人看了,都觉他们捡到宝了。

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情景,怀胎十月,不知男女,全靠自己内心的猜测。
最后,医院开奖,护士抱出来的时候,跟家人们说“男孩”或者“女孩”的那种惊喜感,最是惊险刺激。
而无论结果如何,欣然接受孩子的到来。
是男孩,我们高兴。
是女孩,我们更加高兴,甚至手舞足滔。
最后,也希望我们所有生二胎三胎的愿望,不是因为想要选择一个“男孩”或者“女孩”,而就是想要多生一个孩子,这样才不会厚此薄彼,更不会在愿望落空后,对孩子区别对待。
想起那些“攸男”,“招娣”,“来弟”,连女儿名字里都要被寄予生男孩的愿望,感慨万千,希望这样的岁月一去不复返。
宝宝起名,添加 微信:boc855 备注:起名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hongyi06.com/178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