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人怎么样好相处吗(河南人怎么样历史告诉你)

咱们其实也聊过这个话题,只是我把重点落在微观上。

昨天有个读者发我一篇文章,某大V写的,大概的意思是说,河南人真不容易。

这话很正确但是没有任何价值,河南人不容易还用得着说么?

你说一百遍,也不会变得容易。

我思考问题的角度从来都是怎么才能容易,怎么去做,而不是唉叹一句。

日哭夜哭这种事,只适合文科生。文科思维是告诉你怎么去辩个输赢,理科思维才是告诉你怎么去想尽一切办法,赢。

既然昨天聊过了微观视角,今天来聊聊宏观视角,我们不聊站在自己的角度怎么破局了,我们来聊聊整个河南。

河南的高考很难,地球人都知道,关键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很难?

考生多,学校少,自然很难。

省份与高校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?实际上是一种天使投资与创业团队之间的关系,如果你回顾上世纪5,60年代的话。

我们那时候各个高校分拆,重组,迁移。你像交大的一二年级留下成了上海交大,三四年级去了西安,成了西安交大。于是C9里面交大占了两个名额。

那时候饭都吃不饱,并不是谁都乐意接纳高校的,你比如中科大,为什么去了合肥?

因为当时只有合肥肯接收。

今天大家都想要大学,尤其是好大学,那是因为不缺吃的。问题是,在当年,大学是累赘,纯粹的。

一个大学,动辄十几万人不事生产,这里面有教工,有家属,各种配套的人员。都是要吃饭的。一个城市拿什么养活,拿什么给人家的家属子女安排工作?你想想看。

那年月为啥上山下乡?因为城里根本没有工作,你以为让你去村里指导工作的?那就是让你去农民家里就食儿去的。

所以勒紧裤腰带养大学,需要方方面面的条件。中国养985,211最多的那几个城市,都是当年先天条件特别好的,养得起。

你去看电话的区号,上海021,南京025,武汉027,成都028,西安029,今天的城市排名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不一样的。

那时候有财力的城市才能养活更多的高校,也就是今天你看起来985,211特别多的那几个城市。

你比如中科大当年没饭吃,找谁谁都不收留。前后求过江西,求过河南,求过湖北,对方都表示,我们也困难,养不起你们这么多不打粮食的人。

最后是合肥站出来,表示,我倾家荡产也养中科大。

你把这个历史翻一遍,就会发现,招生没法公平。本地的倾向性特别严重。

因为在那帮高校眼里,它所在的城市,是它的天使投资人,是它的金主爸爸。

仅仅是天使投资人吗?仅仅是历史渊源吗?NO,不止如此。

当年分拆迁移的高校与所在城市之间,不仅形成了天使投资的关系,还进一步构建了PE,VC的关系。绑定得越来越深。

我给你举个例子,特别好的学校,比如C9,老大拨款的同时,地方是1:1配资的。

就是说,老大给你18个亿,当地也给你18个亿。而那些一般好的学校,比如211,纯粹是指着地方吃饭的。

你知道哈佛为什么那么看重推荐信而不是分数?因为哈佛是私立学校。

哈佛真正的经济来源是校友群,这就是为什么一代藤校代代藤,因为办学经费是人家给的呀。

你现在看到金主的威力了?

这就是上学难的问题,我把根儿都给你刨出来了。

第二个问题是就业难。

中国近代以后,就俩地儿得天独厚,一个是苏南浙北,俗称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,今天的包邮区。

入海的港口是民国时远东第一大都市,上海。

另一个就是粤港澳大湾区,从清代的广州开始,后来到香港,再后来被深圳接力棒,反正就那么一片区域。

为什么这俩地方特别好?因为有港口呀,而且港口后面水路密布。

自从人类发明了集装箱,海运的成本近乎于零,如果和陆运比。从此之后,港口兴盛就成了必然。

港口能带动的是什么?是水运发达的区域,你比如货物从上海码头卸下来,运到南京,再到武汉。

武汉九省通衢,这是水运最后能占光的地儿了。再往后,你说武汉到郑州,怎么运?只能走陆运呀。

贸易就决定了不同城市,不同省份的难度是不同的。

我们来看河南,河南和谁挨着?江浙沪,粤港澳,和谁挨着?和谁都不挨。

和谁都不挨就意味着不可能吃贸易这个红利。可这就是人类近代最大的红利了。全球化是沿着海运展开的,至少过去的那些年就是。

那你说隔壁的陕西也和谁都不挨着,是呀,陕西有矿,你比如榆林,有煤,有石油,有天然气

08,09年的时候,我还在芯片企业,那时候芯片企业很难熬的,真的是一点钱都没有。

谁养活我们?你觉得是谁为我们保留了这些做芯片的研发人员的种子?是煤老板,榆林的煤老板。

我至今都难以忘记董事会新成员,来自榆林的煤老板的气魄,我觉得那才是投资人心目中的榜样,人家比巴菲特帅多了。

领导安排我给人家演示新产品,我压力很大的,加班加了一个星期,生怕出一丁点儿差错。

结果煤老板来了,我还没演示呢,人家就说好,好,好,然后我惊呆了,茫然不知所措,结果人家就投资了。

那一刻我像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二哈,呆呆地伫立在芯片的散热风扇中凌乱。

CEO屁颠屁颠的陪着人家煤老板去洗脚了,CTO满面笑容的拍拍我的肩膀,说,干得好。

我都不清楚我们到底做了什么,后来CEO跟我们说,人家根本不看你做了什么,人家也看不懂你们到底在演示啥。

他就是觉得,一群硕博士战战兢兢地,很有精神地为他演示,这个场面,他看了觉得很好。这就行了,至于投资,在人家眼里,那就不算个事儿。

人家回家多拉一车煤,就能把我们这帮所谓的高等人才,全买下,就像买一群9527……

难怪很多年后,有导演特别怀念煤老板时代,说那是个出艺术的时代。煤老板除了女演员,什么要求都没有。给钱特别大方,而且从不干涉你的创作。

那我们想想看,河南有什么?有矿?不,河南没有矿。

不靠近贸易点,水运不发达,没有矿,所有的难点都集齐了吧?

不,还有一个问题,人口非常多。同样的地方,河南要养活特别多的人。

你告诉我,如之奈何?

答案只有一个,换个地方。

我前面讲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时候,特意提到了苏南浙北。

为什么?因为浙南全是山。

浙北、浙东北是杭州,宁波,省会,港口。浙南是什么?山。

山里的人他想活,只有一个办法,离开山。

温州人为什么会变成中国的犹太人?因为他们自己家里根本没法承载这些人口。

无论是几十年前,还是今天,你都会发现,全国到处是浙江的商人,当年粮票时代表现为卖豆芽,卖馒头,小裁缝,今天你跑去青海,跑去云南,发现旅游区居然不是本地的商人,是浙江商人在经营。

更有意思的是,西双版纳的那个田里的香蕉,到了收获季节,是浙江人去割的。

其实你去更远的地方,会发现非洲,中东,美洲,全世界都是浙江的商人,尤其浙江南部的居多。

这就是必然的选择,当一个地方养活不了这么多人的时候,就只能分开。

如果想要解决河南的问题,上学难的问题,工作难的问题,只有一条路,让河南人居住于全国各地。

我告诉你,除了这个方法,别的都扯淡。

那么这个方法可行性如何呢?我认为,这是迟早的事儿,这是必然。

户籍这东西怎么产生的,源远流长,比当年高校拆分那些事儿还复杂。后面又牵扯了分税制,又牵扯了房价,又牵扯了养老金医疗保险交给哪个城市,一堆问题。

但是我告诉你,这东西到最后一定是消失的。

顶多个别一线城市保留,其他地方一定会消失的,逐步消失。

我们已经脱离农耕社会了,不存在河南人,还是河北人,大家都是中国人。如果你目光聚焦在河南,你非要揪着河南的问题,永远也解决不了。

我们应该放下,或者说迟早要放下农耕时代留下的印迹。

不要再讲自己是哪里人了,我们都是一个地方的人,我们都是中国人。

我们真正要做的是逐步打破户籍,在这之前,要打通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。不管你在哪儿工作,你可以去任何地方退休。再之后,就是不管你在哪里出生,你可以去任何地方读书。

等户籍这事儿逐步取消了之后,你讨论的那些问题就没了,自然而然会没的。

因为没有河南了,明白吗?河南只是一个地域,就像德州。

你可以出生在德州,只要你愿意,开车去加州上学好了,随便你。早晚会这样的。

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,而不是像今天这样,一群也许蠢,也许坏的人在网络上不停的开地图炮,彼此炮轰。

没意义的,农耕文明才有地图炮。我们进入商业文明几十年了。放下这点心结吧,早晚得放下。

我们只有一个家,名字叫中国。其它的地域,只是你暂时停留的地方。

在上述目标达成之前,你唯一能做的,就是改变你自己的命运,树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

宝宝起名,添加 微信:boc855  备注:起名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304940684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hongyi06.com/1810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