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产陷阱:断舍离只会让你更花钱(中产阶级陷阱)

这一期,我想和大家来聊聊「断舍离」这个概念到底是怎么在国内被营销起来,而后甚至成为一种新消费主义的?

我先说明,「断舍离」如今作为一种生活方式,本没有对错,只在于个人选择。

我反对的是那些被过度包装之后的「断舍离」

01

说到「断舍离」,大多数人或许会把它等同于「扔扔扔」。

但其实,就如这三个字的中文语义,听来多少带着点佛学和禅意,「断舍离」的最初指代和扔东西之类的也没什么关系。

这还要说到1976年,一个叫做冲正弘的日本人,创办了冲道瑜伽,其倡导的修行哲学概括起来就是「断行、舍行、离行」。

换成人话,无非是鼓励你要学会斩断自身的欲望,不要有过多的贪念,才能获得自在的人生。

而冲道瑜伽来源于印度瑜伽,其和佛教的渊源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。

多年后,一个叫做山下英子的女生,在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学习之时,接触到了冲道瑜伽并一直练习。

山下英子在毕业之后早早嫁了人,但平淡生活也总会有不顺的时候。

1994年,在朋友的建议下,她去了一个名叫「高野山」的寺庙静修。据说,山下英子去的第一天,寺里的师父就把她随身带的衣箱丢弃,只给了她两套僧服

或许是因为练习瑜伽多年,或许是本就佛根聪慧,就在那一瞬间,困扰于凡尘俗事的山下英子,顿悟了人生最简单快乐的真理,那就是断舍离。

这个故事听来就如同当年佛祖的拈花一笑。

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,静修完之后,山下英子就在生活中践行起了「断舍离」。

在她看来,脱离物欲的第一步,就是整理自己所拥有的物品。

所以说,断舍离最初只是山下英子自己总结的一套居家整理之法。该扔的扔,该整的整,通过收拾干净自己的屋子,从而让自己过得更舒心。

那么,它是如何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,并普及大众的呢?

不得不承认山下英子很会玩。光自己断舍离还不够,经过几年的实践之后,她还自创了一个职位叫做「杂物管理咨询师」。

是又开讲座,又搞活动的,走上了普渡众生之路,慢慢地也引来一些媒体的报道。

到2009年,她又把自己的这些居家整理心得写成了一本名为《断舍离》的书。

中产陷阱:断舍离只会让你更花钱(中产阶级陷阱)

在出版社和媒体的助力下,断舍离第一次在大众舆论层面获得了高曝光,甚至在第二年入选了日本的年度流行语。

02

而这股火,随着2013年底《断舍离》中文简体版的首次发行也烧到了国内。

只不过,入乡随俗,断舍离慢慢融入了中国特色,并且在媒体和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,以洗脑之势,变成了一种标榜群体身份的标签

首先,《断舍离》在内容方面本身就有可以「蛊惑人心」的基因。而国内的这些出版社以及媒体们,在营销层面又特别会抓重点。

在首版书上市时,我国台湾地区古早的心灵鸡汤大师张德芬就作为主要的推荐人,写下了诸如「想幸福,先要放下对幸福的执念」的推荐语。

也就是说,在国内,「断舍离」的出场,是和那几年特别流行的心灵鸡汤、以及身心灵培训、甚至成功学绑定在一起的。

尤其是2014年,国内又引进了一部进阶版的《断舍离(心灵篇)》,为大众普及了一个新词,叫做「俯瞰力」。主张用断舍离来关照你的内心,为心注入自在能量。嗯,听来有那么点玄乎。

而这也是「断舍离」这个概念开始在国内爆红的一年。

你觉得不开心吗?那断舍离吧。你觉得不幸福吗?断舍离吧。你觉得人间不值得吗?断舍离吧。

总而言之,没有什么是来一场断舍离解决不了的,如果有,那就来两场。

只要你学会断舍离,就能脱离物欲的苦海,焕然一新,重新走上人生的巅峰。

这就是《断舍离》被打造出来的神奇魔力。

再者,书中类似「一看居所,就知道住这里的人的内心和人际关系的状况」「一看钱包,就知道这个人的居所状况」这些话术,也都被单拎出来着重宣传。

也正因此,「断舍离」被赋予了最重要的社会属性:你所拥有的物品不单是物品,而是你自身的投射。

从此,断舍离,不再是单纯地「断绝不需要的东西,舍弃不需要的物品,脱离对物品的执着」,而是代表你在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,从而让别人看到更好、更优质的自己。

此外,在那一时期,社交媒体飞速发展,创造着一代又一代的新词。

众多大V在微博、朋友圈对新鲜的「断舍离」趋之若鹜,在这群kol的带领下,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「断舍离」的信徒。

从收拾房间,到处理人际关系,甚至是个人三观的塑造,都要讲究一个断舍离。

慢慢地,它逐渐变成了一种新的时尚,一种新的生活方式,以致成为一种新的群体身份标签。

中产陷阱:断舍离只会让你更花钱(中产阶级陷阱)

再加上,最近这些年也正是国内消费意识极度膨胀的时期,有人热衷于消费,就有人会抵制,断舍离,显然就符合了这群人的心理诉求。

毕竟,光听这三个字,都让人觉得是反消费主义的。

03

诚然「断舍离」的原意是好的,它流行于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,希望人们不要过度沉溺于物欲。

但是请注意,一个东西哪怕它原意是好的,一旦它被追捧成一种「生活方式」,实际上就会被包装成一种「生活指南」,而指南的本质,其实是指向挣钱。

这类理想中的概念,嵌入到人们现实生活中,往往是一地鸡毛。

请注意,我不是说践行「断舍离」不对,我相信有一部分人是真的在按照这个方式去生活,并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感。

但请仔细想一想,断舍离究竟最被哪类人推崇?

没钱的人会断舍离吗?不会的,穷人的生活哲学是能用就一直用下去,万万不能扔东西。

我小时候家里一口锅,一张砧板,一个开水瓶,一用就是十多年,哪怕搬家我爹妈都不愿意换。但凡这个物件没坏,即使用的机会少了,我要说给它断舍离了,我妈都会觉得我在败家。

有钱人会断舍离吗?至少大部分人也不会。

多数富豪都有穿不完的衣服、开不完的车和住不完的房子。你跟他说家里衣服实在太多了,我们断舍离吧,他会回答我再买个衣柜不就行了?那要是衣柜都不够了呢?那可以再买套房子啊!

即使那些被断舍离做标杆的富人,比如乔布斯,媒体总会大肆渲染,他家里连张沙发都没有,他只有席地而坐,捧一杯茶,和一盏灯、一台音箱相伴。

但是却不会告诉你,他这灯是Tiffany的,这音箱是Acoustat Monitor 3s的。

没钱的人,信了断舍离,是真的家徒四壁;有钱的人,那只是贵于无形。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。

真正最被断舍离蛊惑的,其实是中产阶级。

在我看来,断舍离其实跟环保主义很像,它们都是好词,但是成为一门生意后,就完全变了味。

环保好不好?当然好了,谁不支持环保呢?但我们今天很多环保是什么?是卖你手机不送你充电器,是让你买高价的人造肉

保是我环了,钱是你挣了。

素食主义也是同样的,素食主义本身有没有问题?没有问题,吃什么是个人自由,但你要硬表现出一种,吃素是更高级的状态,那就是惹人厌了。

这里说下我的结论,仅代表我个人。

我认为中产阶级最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,其实就是一种他们达不到富人的生活水准,但又要区别普通人的一种代偿。基于这种代偿,诞生了数不清的中产概念。

断舍离恰好是其中之一。它给予中产人群一种对抗了消费主义的错觉。当我扔掉房间里多余的东西,看着空荡的房间,从而滋生出的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感——哪怕主要原因是房子不够大。

但细究下去,消费主义的反面其实并不是扔,而是节俭

而从生意的角度来讲,所谓断舍离的美学,跟节俭并无关系,它追求的是一种精致——精致,则恰恰是要花钱的。

商家正是吃准了这一点,所以才把断舍离变成了一种生意,脱离了其原本的意义。

它蛊惑你不用的东西就扔掉,再诱惑你买新的东西来代替。于是断舍离就成了安慰自己扔了买,买了扔的借口。

你现在拥有的东西总是无用的,新的商品才是实用的。别看价格贵,你的生活需要它,并且能用十年。

没钱没关系,可以去借呀,能用上十年的东西,为它还上个三年的贷款,又能有什么问题呢?

04

最后,我想说一下,断舍离真的会给人带来幸福吗?

这世界上总有人声称掌握了幸福的秘诀,兜售他们的生活方式。买可以带来幸福,扔也可以带来幸福,正反都让他们说了。

这些方法永远是那么简单,其营销理念,无非就是利用了人们的逃避心理

买很容易,扔也很容易,但是把乱糟糟的生活整理好很困难。

我觉得在我国的寓言故事里,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几乎集合了所有的智慧。

小时候觉得这个故事是想说福祸总能相互转换,所以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。

长大后却觉得,这个故事更深的含义是,你永远无法窥见事物的全部。同样一件事情,既可能带来好的结果,也可能带来坏的结果。

你选择囤也好,扔也罢,未来的不确定性却是你永远无法预见的。而我们能做的,仅仅只是调整自己的心情。

宝宝起名,添加 微信:boc855  备注:起名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304940684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hongyi06.com/2288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