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岁之后读研的代价(女生25岁之后读研的代价)

9月,秋高气爽,当大家都在庆祝顺利开学时,有这样一群人却深陷痛苦的泥淖。

5岁之后读研的代价(女生25岁之后读研的代价)"

考研面试时,他们如小鸡啄米般点头:对对对,我有这个意向,我很热爱学术!收到录取通知书时,他们欣喜若狂,恨不得向全世界宣告自己上岸了。然而开学几个月后,他们每天都在质问自己当初就为什么要考研;等到研二时,他们每天的心理活动就是:谁爱谁谁读,反正我不读。

上述心理路程,相信不少研究生都经历过。本以为考上研究生就是一切的终点,谁知这才是痛苦的开始。

按理说,这些研究生都是学校千挑万选出来的,抛开别的不谈,单说学习能力这方面,他们应该都没有太大的问题,那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?


主观因素

在了解多名想法和经历都与上述情况类似的研究生后,我发现他们都存在同一个问题——对自身认知不充分和定位不清晰,具体表现为:报考方向错误和专业选择错误。

先说报考方向错误。早在一开始准备考研时,她们就面临一个选择:到底是报考学硕还是报考专硕

众所周知,学硕偏向理论研究,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,而专硕偏向实践操作,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。如果有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的打算,或者有志于做一名科研工作者,报考学硕更适合。而如果考研的目的很单纯,就是为了就业,那么选择注重培养职业素养的专硕更适合一些。

这时就有不少研究生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,这也是导致他们读研时非常痛苦的根源。有的学生本科读的是理工科方向,而本人的逻辑思维和实践性也更强,但在报考时却选择了学硕,于是每一次上课和写论文都变成了一种煎熬。

5岁之后读研的代价(女生25岁之后读研的代价)"

再说专业选择错误。不少学生在考研时一心只想上岸,在调剂时看也不看就摁下了确认键。于是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从本科的热门专业到了硕士的冷门专业,因此研究生开学没几个月就退学也大有人在。


客观因素

也许有人会说,打铁还需自身硬,如果能力不足,学硕专硕都无济于事。但事实上,造成这类现象的罪魁祸首还真的不止研究生本人,教育政策和学术环境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
先说政策。去年(2021年)教育部官宣扩招时,就规划专硕将占研究生群体的2/3及以上。一则是专硕越来越受社会青睐,二则是为了减少学术资源浪费。

5岁之后读研的代价(女生25岁之后读研的代价)"

普遍情况下,学硕可以申请直博,不用参加全国统考,而高校招收学硕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。许多报考学硕的学生在面试时坚定地说愿意读博,而高校也对他们伸出了橄榄枝,然而等到研究生一毕业,他们就走向了与读博完全相反的道路。他们有的人是目的不纯,只为了考研上岸而做出承诺,但更多的人是随着时间流逝,最初的热情逐渐消失殆尽了,迫于重重压力只好放弃读博。

因此,近几年许多院校出现了学硕报考人数少,导致学硕过线就招收的现象。

再说学术环境。在学界纷纷为科研工作者发声并呼吁提高博士的福利待遇时,被卡在本科和博士中间的研究生往往被忽略掉了。实际上,他们所处的学术环境也并没有比博士好到哪里去。有的导师充当甩手掌柜,对他们不闻不问。起初他们还会战战兢兢地向师兄师姐打听情况,到后面就直接放飞自我了,做实验写论文都是两眼抓瞎,凭运气过关。而有的导师则完全相反,极端的控制欲压得学生喘不过气。只有极少数的导师介于两者之间,是为数不多的“稀有产物”,也只有在这种导师的带领下,他们才能顺利走向科研的道路。


一些感慨

都说读博前要考虑清楚自己到底适不适合,读研也理应如此。另外有人说,读研和读博的阶段已经不能单纯地算作学习年龄了,准确来说应该算成工龄。

理论上这没毛病,但现阶段却难以将这个目标真正实现,因为这两个问题前者牵扯的是教育体系,后面牵扯的是待遇问题。

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很多人不清楚读研意味着什么,所以引发了很多研究生否定自己的情况。而学术界“为爱发电”的待遇方针在当前社会背景下,已经完全不适用。

所以先普及科研的意义,然后顺势提高科研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,或许才是目前同时达到遏制学术资源浪费、优化科研环境最有效的办法!

5岁之后读研的代价(女生25岁之后读研的代价)"

宝宝起名,添加 微信:boc855  备注:起名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304940684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hongyi06.com/2404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