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女婿多少改口费好,古代提亲的规矩

前言

婚姻,自古称为人生“终身大事”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,无论达官贵人、庶民百姓,都将其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,所谓“成家立业”便可窥其一斑,从古至今,凡事业有成者,一般都是先成家后立业,而事业发达辉煌亦离不开一个“贤内助”。在提倡男女平等的新中国,无数“巾帼英雄”的背后,同样会有一个默默奉献、鼎力支持的“他”。

婚姻,不仅是人类繁衍后代,生生不息的不竭源泉,更是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进步的根本所在。在超越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长河中,婚姻制度、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嬗变,但万变不离其宗:传宗接代、繁衍子孙。古时为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;今天则为实现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”的中国梦,婚姻都承载着任何其它东西不可替代的功能。

千百年来,流传至今的婚礼习俗、礼仪规范,经历过漫长历史的检验,高度集中了历代先民的智慧,其较为固定的流程、大同小异的表现形式,都有其存在的必然,都蕴含着非凡的意义,绝不可小觑!

我们这一辈,与共和国同年岁,学会了忍耐,理解了后悔,酸甜苦辣酿的酒,不知喝了多少杯,熬尽了苦心,交足了学费,真正的尝到了做人的滋味,人生无悔。尤其是我们生长在忻府区西北厢的“七一届”(原忻县奇村人民公社唯一的一批社办高中)的学生,进入二十一世纪后,如今2022年大多已经年逾古稀。尽管同学们中间涌现出不少杰出的代表,分散在祖国各地、在各条战线上做出过不少贡献,但大多数依然一生扎根于农村。

他们虽然也算得上精英,靠了当初高中那点文化,加上自强不息的努力,但终究只是“社会主义的农民”。正是我们这些“社会主义的新式农民”,经历了从旧到新的乡村婚姻,承袭了传统婚姻的风俗习惯、各种礼仪,半个多世纪以来,在家家户户必须操办的婚姻嫁娶事宴中,被乡亲们推崇为“总管”或“礼帐先生”等重要角色,扮演着一出出乡间的精彩喜剧。

给女婿多少改口费好,古代提亲的规矩

毫不讳言,事实上几十年来大家耳闻目睹过三乡十里多少人家的红白事宴,因为礼节、礼道上的不周,而闹得亲友不和,甚至老死不相往来。这或者是东家为省钱缺少了应有的礼道,或者是十里不同俗,同乡不同俗,同人不同法,也有新旧礼数的冲突等等原因所致。因此我们同学中有高人提议:招集以奇村镇奇村为中心的同学,把他们从事“总管”一职半个世纪以来的做法交流汇总,写出一个小册子来,方便咱西北厢各家各户婚礼时翻阅参考,虽不敢说是准则,终究是老祖宗传留下来的瑰宝,现在仍通行的办法,何况,随着时间的推移、时代的进步,婚事礼仪也有了相应合理合法的变化微调。当然,如果册子中有个别做法与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相抵触的,则依照“民法典”行事无疑。

正文

西北厢的婚姻,嫁娶礼仪约定成俗。男娶女嫁一般由四个阶段组成,现分述如下:

第一阶段:提亲(“纳采”)

提亲,是正式走向婚姻殿堂的第一步,由来已久,是周礼中的“六礼”之始,称为“纳采”。

给女婿多少改口费好,古代提亲的规矩

一、古代提亲的规矩:

1、三书六礼

古代提亲一般是三书六礼这样的流程,因为是明媒正娶,所以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行。但如果是纳妾的话,就没有那么多规矩了,随意一些也是可以的。

(1)三书

三书指的是聘书、礼书和迎书。

聘书是指订亲之书,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;纳吉﹝过文定﹞时用的;礼书则是过礼之书,是礼物清单,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;纳徵﹝过大礼﹞时用的;迎书即迎娶新娘之书,是结婚当天使用的。

(2)六礼

六礼指的是从议婚到完婚中的6种礼节,即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。

纳采,是六礼中的第一礼,它是男方欲与女方结亲,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,送礼求婚。得到应允后,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“采择之礼”。

问名,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;

纳吉,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、八字取回后,在祖庙进行占卜;

纳征,亦称纳币、纳徵,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;

请期,男家择定婚期,备礼告知女方家,求其同意;

亲迎,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,铺床,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。

2、历史缘由

旧时婚姻是铁定的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”。通俗地讲就是说儿女婚姻必须由父母作主,并经媒人介绍。“媒”:男方的媒人;“妁”:女方的媒人。“媒妁”虽然是指婚姻介绍者,但并不是指一个人,而是代表男女双方行使各自权利和义务的特定使者。这两人,“媒”负责谋合,“妁”负责验证,职责清晰,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合二为一,不再细分,而统称为“媒妁”。而且因为婚姻事关重大,为了防止弄虚作假,古代媒人大多都是官媒,必须经过官府批准,才能从事做媒。每年还要评估考核,但凡贪财,哄骗男女双方,则会吊销资格,遇到人口凋零的时期,如果存在大量适龄未婚男女,导致人口出生率偏低,不光未婚男女双方家长会被重罚,媒婆也会挨板子。

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有这么一段话“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,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。父母之心,人皆有之。不待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钻穴隙相窥,逾墙相从,则父母国人皆贱之。”这句话是孟子祝福所有男子长大有妻子,女子长大有丈夫。但男女如果不经过父母许可和媒人的说合,就私自相会,父母和其他人都会看不起,被社会鄙视不齿。孟子为什么阻拦男女自由恋爱呢?

孟子之所以这样“绝情”,其实是在站在更高的社会层面去解读婚姻大事,对整个人类社会负责。古代和现代不同,信息获取非常有限,一没有网络,二没有私家侦探,仅仅通过男女方的单向调查,很难全面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,以及是否有隐疾等重大问题。很难保证子女未来婚姻美满稳定。所以既然自己难以胜任,就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,将婚姻委托给第三方两个人完成,一个负责根据要求提供筛选名单,一个负责审核验证,相当于双重保险,不仅是对儿女婚姻大事的重视,更是对家族子孙后代的负责。相比之下,个人的意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。

另外古人寿命短,为了延续后代,往往在十八岁的时候就会结婚生子。这个年龄严格意义上还是青春期,对男女之事懵懵懂懂,如同干柴烈火,一擦就着火。《白虎通义》的解释是:“男不自专娶,女不自专嫁,必由父母,须媒妁何?远耻防淫佚也。”

所以在古人看来,不让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为了他们好,年少无知容易冲动,一不小心就会犯下一生后悔的错误,杜绝男女交往,把婚姻大事交给媒妁,父母用几十年的人生经验作为最后一道关卡,替子女抉择做主意,不仅可以是最佳方案,既维护女性的利益,更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。

总之,对待古礼,我们应该历史地辩证地来看待,不可全盘否定,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摒弃陈腐不合时宜的糟粕,吸取传统婚姻文化中的精华,做到古为今用。

二、现代提亲须知:

1、四相四同

现代提亲一般要经过四相四同的过程。因为是自由恋爱、婚姻自由,所以这个过程被人们普遍接受并认可。当然“闪婚”的出现当属例外。

(1)四相

四相指的是相识、相交、相恋、相亲。这是现代青年的婚姻在正式提亲之前的四个阶段及不同关系。

相识是指男女双方因同学、同事、网友、或别人介绍、甚至偶遇而得以认识并结缘。

相交是指在相识的基础上,男女双方的相互往来,是两人拉近距离、相互了解、增进感情的过程。

相恋是指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互生好感,有了一定的感情,共同默认为朋友以至对象。

相亲是指通过介绍人认识的男女双方相互了解的方式,包括男子“相媳妇儿”和女子“看人家”。

(2)四同

四同是指男女双方父母对儿女已基本上恋爱成熟的,或者对经介绍人介绍的双方既相对了媳妇儿,也看对了人家的,便进一步着手同测问、同观察、同定宜、同支持。

现代人觉得婚姻是自己的事,由自己决定理所应当。因为“婚姻自由,恋爱自由”已是法典条文,不管是从相识到相恋的,还是亲戚朋友介绍的,如今婚姻主体都是以男女双方的意见为准。不过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,虽不可照搬,却仍可借鉴,所以婚姻大事征询父母意见,其实是必须的!一对年轻人能够得到双方父母认可、支持是婚姻走向幸福美满的重要条件。事实上,现代的父母在儿女婚姻上虽然没有了主宰权,但依然在努力践行着他们的神圣使命和义务。其主要表现在“四同”方面:

一测问。为给子女把关,提亲之前双方父母都要竭尽全力、搬人说面,托亲靠友、秘密探访。他们会通过各种关系,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去打听、测问男女双方本人及家庭成员的作风、人品、能力、背景、家族史等有关的信息,进行归纳综合分析判断,从而得出结论,供子女参考。

二观察。凭借一生之经验,双方父母会抓住实际接触的各种机会,察言观色,听其言,观其行,或通过对话交流、或通过吃饭和饭前饭后的言行举止,或通过做些许小事来了解他(她)们的性格、脾气、修养、学识、能力等等,同样拿出意见,供子女参考。

三定宜。双方父母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,也知道自己孩子的优点和不足,所以在权衡利弊之后,选择大来头儿没问题就会下决心表态定宜。

四支持。当双方父母都认为孩子们恋爱已趋成熟并通过后,便正式岀面开始提亲了。

现在提亲大都不选用媒婆牵线,更多是两人感情成熟后促使父母交谈,此时就会经历备、日期规划和到家认亲3个流程。

2、常见提亲流程

准备、日期规划和到家认亲是常见提亲流程。

(1)提前准备

注意未来岳父母的饮食喜好和禁忌以便为自己的父母支招,所携礼物应符合女方父母的口味,尤其是不要触犯其禁忌。女方当然也要为自己的父母支招,以主人的姿态招待好贵客。男方的父母,避免出现纰漏,为以后家庭生活的幸福、婆媳关系的和睦等打下基础。

(2)规划日期

提亲的日子,介意的话,选个吉日就可以。有忌讳的话,农历正

月、七月不要提亲。农历的双号、或者农历公历都是双数的日子提亲,会比较讨喜。

(3)到家认亲

上门提亲,穿戴一定要整齐,要有礼貌。恳请女方父母同意你们的婚事,得到肯定之后再确认婚期。提亲之前应该由女方家确定日期,表示尊重。提出的时候,由男方对女方家长说“我爸妈想找时间来家里拜访一下,不知您何时有空”。

并且准备些见面礼,表示尊重和礼貌。可以给老丈人买些烟酒(不沾烟酒的可以送茶叶),给丈母娘买一些营养品,再买些好的水果、点心和家乡特产等。

另外,提亲注意事项:

(1)事先与双方父母沟通协调好,选一个双方都方便的时间见面,并准时前往。

(2)无论是在交谈中还是席间,男女双方都应及时添茶续水、添酒布菜,给对方家长以有教养、懂礼貌的好印象。

(3)双方家长开始商议婚事,可适当回避,亦可垂手侍立,少插话,尽量尊重父母的意见;如有异议,也要与家长商量,切不可动气、争辩;如果双方父母就某些问题不能达成一致,甚至出现争吵等情况,那么男女方则应充当“调解者”,不要让事态扩大,并力促和解以解决实际问题。

第二阶段:定彩礼和说嫁妆

提亲有门,即牵涉到一个重要环节:定彩礼和说嫁妆。这是决定婚姻成败的一个关键阶段。彩礼和嫁妆都是自古以来遗留下来的一种风俗习惯,是一种礼仪。彩礼,主要是表示男方把女方当作珍宝,诚心求娶,用于感谢岳父岳母养育好女儿。不同时期,不同地方规定的彩礼也有所不同。在新时代,彩礼的意义有了不同,对于男子来说,彩礼的意义在于承诺和对女子的尊重;对女子来说,彩礼的意义是一种安全感;对于夫妻双方而言,彩礼的意义是给这段婚姻增加筹码和见证,是让婚姻安稳长久的方法;对于父母而言,彩礼的意义在于对新婚夫妻的支持。

嫁妆是女子出嫁时,娘家为女儿准备的结婚用品或财物。如咱们西北厢大多以衣被、家具、家电等为主流,根据各地的风俗不同,准备的嫁妆也会有所差异。一定程度上来说,嫁妆就是女方家的脸面和地位的体现,父母都希望能尽自己的经济财力给嫁出去的女儿多一些后援支持,能让她在婆家更有地位,也为小两口的生活减轻一些负担。

彩礼和嫁妆除了上述提到的两者在概念上的差别外,从法律上来看彩礼和嫁妆的归属和包含的东西也不尽相同。

彩礼钱是男方给女方的,法律上属于女方家长;而嫁妆是女方父母给女儿准备的,是小夫妻俩的共同财产。彩礼除了钱以外,一般还包含金银首饰、房子、车子、烟酒、家具家电等等;女方的嫁妆则多一些床上用品、厨房用品、生活用品等物件,根据个人经济状况,也可以包含家具家电或房子车子。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,其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。

在古代嫁妆是女人和丈夫的私人物品,又称为“陪嫁”。妇女在结婚时带到她丈夫家里的钱、物。亦称“陪妆”“妆奁”。婚前,女方即准备嫁妆,某些大户人家当女儿出生时还特地酿酒,装入酒坛,埋在灶口地坑,称“女儿红”,待出嫁日,让亲友分享。嫁妆穷富悬殊,厚薄不一,但是自古以来嫁妆都是远远比彩礼丰厚的,到了21世纪,在西北厢农村地区彩礼和嫁妆的分量出现颠覆性变化,在比较发达的地区,嫁妆依然比彩礼丰厚很多,一般是陪嫁轿车和房子。

就咱西北厢来说,二十世纪40年代(约1940年~1948年),彩礼一般是大洋20元,嫁妆是好大柜一对、雪子一件、被褥一套、衣服金银首饰洗涮用品等若干;约1949年~1965年,彩礼一般是200元人民币、时兴衣服两身,嫁妆是大衣柜一件或樟木箱子一对、被褥一套、首饰衣服日用品等若干;约1966年~1988年,彩礼基本稳定在“三五一轱辘”(三百元钱、五身衣服、一辆自行车),嫁妆保持了被褥一套、樟木箱子一对、首饰衣服日用品若干;1989年~1999年前后,彩礼从500元、600元、800元~1000元及至近万元,有所增加,而嫁妆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。进入二十一世纪后,彩礼则从“万里挑一”“万事如意”到十几万,一路彪升,但嫁妆却远远落在了后面。

至2022年,仅彩礼已经达到了18万8仟元,如果16万8仟元则不含三金,俗称娶媳妇需“一吨不动”,意思是可流动的钱二十万元加城里不动产的一套新房。但嫁妆却多少不一,大多不超过彩礼的10%,其根源不仅是区域性经济落后,更有在经济贫穷下灵魂的扭曲、以及无奈随俗、跟风逐浪、随波逐流而形成。

科学预测: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走进适婚年龄,当代年轻人五湖四海的频繁交往,家庭经济的普遍好转,彩礼与嫁妆的分量必将趋于对等,有望回归到优秀的传统做法上来,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。愿家家户户齐努力,身体力行,推进彩礼与嫁妆走上求实合理的规道,开创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婚俗。

给女婿多少改口费好,古代提亲的规矩

四、第三个阶段:订婚

订婚,同样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一种风俗习惯,是礼仪中的重要步聚。在民间,只要订婚了,就是公开的正式宣布一对新人、一个家庭的诞生。双方父母、重要亲戚、乡里邻居、要好朋友都会祝贺并认同。

订婚的议程:我国自古崇尚礼仪,传统婚俗以周礼为依规,有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等六礼。

纳采:古时婚仪之主,预取女时,以雁为见面礼,使媒人致意于女父,今称“提亲”。

问名: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出生年月日,卜吉兆,今称“合八字”,俗称“看属相合呀不合”。

纳吉:问名若属吉兆,则进媒人致薄礼相告,今称〝小定〞。

纳征:此仪节主要是送定金、囍饼及多种饰物、祭品,作为正式下聘订盟之礼物。今称〝大定〞。

请期:俗称「送日头」,是由男方委请择日师择定吉日良时,请媒人征求女家意见,故又称〝乞日〞,俗称“看日子”。

亲迎:婚期确定,新郎乘墨车,迎亲队伍一路爆竹锣鼓喧天,喜气洋溢赴女家迎取新娘,拜堂完婚,俗称“举行”。

由上可见,“六礼”中的前面五礼都是属于订婚得范畴。此婚礼流程在我国延续了2000余年。订婚,在我们西北厢,至今依然延续不断。现在订婚一般流程如下:小扯衣裳:订婚前的准备,如钻戒和订婚所需礼品,梳妆用品、红喜字脸盆则备两套(男女两家备用)等送启:由男方备两个礼盒,一盒子馒馒(21个或23个),一盒子杂拌(红糖2斤、白冰糖2斤、水果糖2斤、各种糕点2斤、押启料子一件、白洋两个、饺子一笊篱)。现已改变为人民币880元代替各种点心糖果、馒馒料子,但两个白洋、适量水果还是必须的,饺子还拿88个或者是108个,另加两瓶酒、两条烟。

男方家的订婚宴:订婚这一天,男方带上所备礼品亲自到女方家叫对象。所带盒子现在也变成一个了,女方对礼品各样留一份(个),盒子仍在娘家存放。其中留下来的一个白洋,待过满月时,再用食饹送孩子,需按到孩子的枕头下面。女方家随同闺女到男方家参加订婚宴的人选为最亲的人:嫂嫂、姐姐等,谁送戚谁准去,送戚的为女方家代表、领队,全盘负责,订婚宴席完毕后,当日需带闺女回家。男方家参加订婚宴席的人员:同样是最亲近的亲戚,像姥爷姥姥、舅舅舅妈、伯伯大娘、叔叔婶婶、姑姑姨妈等,加往来密切的朋友等。一般在宴会席上通过向亲戚敬酒“认大小”、赠“见面礼(随心所欲、量力而行)”。对父母则正式称呼其“爸爸妈妈”(有改口费 元)。宴会礼毕,天黑前送女方回娘家。

女方家的订婚宴:男方订婚宴礼毕,第二天参加女方订婚宴。男方只有女婿一人参加,必须的带礼品(水果、烟酒)。订婚宴程序内容与男方家基本上相同。所不同的是:女方需要送“回启料子(丈母娘家给女婿的),现在也改下人民币880元了,同时准备两个盒子(一个也行),装四个厚暄子,分别给婆婆一个,女婿子一个,奶奶一个,媒人一个,寓意小俩口生活会厚沉。订婚之后,男女双方即进入正式往来阶段,一般会根据女方属相,春利月,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。

给女婿多少改口费好,古代提亲的规矩

五、第四个阶段:举行(结婚大典)

(一)准备工作

1、贴喜花、添喜气。举行前一天早上,新娘和最亲近的人由女婿请回来,上午在男方家贴花、看花。男方家为新娘带来喜气而给贴喜花的新娘贺礼880元,给看花儿的贺礼660元(也有事先商量好一万元大包了各项的)。

2、清彩礼、定细节。午饭后,男方总管携女婿送女方回娘家,并带礼品(两瓶酒、两条烟、水果等,讲究成双成对,必须是双的)把剩余的彩礼(余额)当面全部交清。然后,与女方家沟通举行当天的礼节和其他具体事宜,最后商定细节。主要内容包括:确定举行婚礼日的迎娶时间,良晨吉时几点来?婚礼规格,迎亲队伍几辆婚车?几个人?如何招待?鼓乐队等事宜,做到两头都清楚,预防出现不必要的差错。

3、奉谢礼、表诚意。女儿是娘身上掉下来的“一块肉”!明天迎娶新娘,女儿就要离开母亲,女婿为报答丈母娘的养育之恩,特意敬奉丈母娘“一刀肉”“奶布绸”,以表示真诚的感恩。现在名词未变,实物则改成880元了。

4、回谢礼、融合亲。女方家为答谢女婿珍爱女儿的诚意,特别挑选了最能表明心迹的礼物让女婿带回,专用于做举行婚礼大典招待男方家人、亲朋好友的早餐主料。这便是“红小豆(纯真爱情的信物和标帜)”“黄米(绵软香甜可口、黏性十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溶合类精品美食)”。这两样别具一格、富有深刻含意的原始珍品,丈母娘会亲手装于一对红瓶之中,用红毛线系在一起,而男方家带回后会再搭配上双两样:66颗“大红枣儿”、6个“贝贝南瓜”、6勺“蜂蜜”、6勺“红糖”,然后合放于一口大锅中,熬成“红豆稀粥”。众人分享新娘家先于新娘来到的美食,满口口香甜已经预示了一对新人一生的甜蜜幸福生活。

(二)举行程序

1、男方家的启马宴。过去必须是全宴:一桌饭;现在改为“水果点心宴”了。参加启马宴席的人选由四人组成,称为娶亲队伍,由娶亲的(过去轮伯伯、叔叔,现在是哥哥)带队,新郎、伴女婿(姐夫或妹夫)、放炮的(朋友做勤务:负责启程、到站放炮为联络信号;路遇红白事宴时,扔小手帕或汽球以避邪;启程时带一吃食盒子,里面放水果糖、香烟和饼干类小零食等为迎新娘时安顿戏弄新郎的孩子们或朋友;替新郎带一床红被子,待娶新娘走时,铺好红被子)。在这个特殊的宴席上,新郎官接受父母亲满得“成人酒”(一生仅此一次),并会默念或表述:“娶前喝爸一杯酒,浑身是胆雄纠纠。儿媳成人会孝顺,定建一个好家庭。”四个人还必须各自咬一口“厚暄子”,各认住各的;女婿准备好“碰门费”“搬运费”、红包若干(按前一天沟通时定好的细节办)。

2、女方家的送亲宴

送亲宴也叫迎亲宴,是女方家特意准备的专门招待男方家娶亲团队的顶级宴席。现在也改成“水果宴”了。送亲团队与娶亲团队相对应。送亲团队由三人组成:过去有“姑不娶,姨不送”的古训,一般领队是送亲的(先由长兄、或伯父、叔父担任);送戚的(由嫂嫂、或伯母、婶母出任);开箱子的(小弟弟或妹妹或者是侄儿侄女);新娘是主角儿,提前梳妆打扮好,坐在红被子上,把厚暄子包好放在大红被子中,而面临喜神(提前看好的方位),准备着新郎来迎娶上轿或上车启程。

当娶亲的队伍来到新娘村口时,礼炮声会头回响起,到新娘巷子口时,礼炮声会再次燃放。迎娶新娘的氛围开始高涨。娶送亲的两团队热情聚会,共赴宴席。丈人丈母娘满酒相迎示敬;新郎需象征性地咬一口丈母娘专门准备好的“兔耳朵”(表示新郎与新娘贴心,婚后会说“悄悄话”);新娘家的小弟妹或小辈至亲托盘来“送喜花”(新郎赠谢礼880元红包),并将来时戴的“新娘”花回赠,称为“换喜花”;

丈母娘在新娘上婚车前为女儿“捧茶”(新郎答谢礼880元)、“薰车”:拿一把红香,在婚车上里三圈、外三圈,香气四溢(新郎谢礼880元)、回赠三样礼品“带须的大葱一根”(意为新娘会为男方家栽根立后)、“绿豆芽一把”(意为将来子孙会像豆芽一样迅速生长成才,“才”为“菜”之谐音)、“菠菜一棵”(西北厢叫菠菜为“启菜”,意思是绿色的启菜可以为男方家族后代的发展开启一条绿色通道)。丈母娘回赠的礼物,男方带回后,大葱须栽到盆子里;绿豆芽和菠菜供家人分享;薰了车的香放回“天地爷”的“香炉里”。

宴毕,一切就绪,根据新娘属相仿得人先走一步(新人面前一五九,即顺数比新人属相大1、5、9属相的),如果仿新郎,可以让伴女婿代替或踩红毯即行。答谢司机礼:男方给88元;女方给66元。

新娘面迎喜神吉时上车,赠送上车费880元。婚车队启程:其顺序为:礼炮车、白车(寓意白头到老,娶亲车)、送亲车、新人车、伴娘车、礼品车等。

给女婿多少改口费好,古代提亲的规矩

三、娶回新娘的典礼宴

礼炮报喜:娶亲团队领新娘回村时,不走来时的重路,到村口时,放炮的鸣礼炮预报家中,到巷口时再次燃放炮竹,喜气盈门,喜报全家。

新娘下车:面迎喜神,红盖头蒙面,脚踩红地毯。

赠下车费:由本姓家族长辈或引媳妇儿的给新娘礼880元。

顶“碰门兔”:由引媳妇儿的先把新娘领至婆婆屋里,婆婆门顶上用红毛线拴着一对“碰门兔”,新娘必须触碰双兔。

踩“糕瓷奎”:新娘进门后,上炕需踩放置在炕沿下的“糕瓷奎”(寓意步步高升)。

红糖水:新娘坐上炕后,邀请新郎共饮一杯红糖水(意为夫妻甜甜蜜蜜)。

抱回婚房:喝完红糖水后,“仿”得禁忌即解除。此时把门顶的那一对兔子挪到新房门顶上,新郎揭下红盖头,抱新娘回婚房。

给母亲捧茶:新娘新郎为婆婆捧茶,母亲回谢儿媳红包880元。

典礼仪式:过去,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,典礼都在中间悬挂毛主席画像,先向毛主席三鞠躬,再大礼参拜父母双亲、爷爷奶奶(跪拜叩头);其他亲戚都是认大小,鞠躬。其中有“开箱子”:女方家所陪嫁妆之一,“两个喜箱子”由新娘弟弟或侄儿子为一对新人打开,箱内娘家放多少嫁妆钱,喜东家再放进相等的钱数,表示对新人的支持和祝福。同时赠与开箱者红包880元。有“改口费”:新娘新郎在公开场合正式对双方父母叫“爸爸”“妈妈”,双方父母给予女婿、媳妇儿的“改口费”数额相同。

之后逐步演变为现代仪式;现在则城乡一体化,一般都聘司仪来主持婚礼,按较为固定的新程式进行。婚礼主持人是整个婚礼的灵魂,他控制着整个婚礼现场的情绪和氛围。一位优秀的婚礼主持人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表现出不同的主持风格,同时借助这种浓浓的感情交流,让婚礼的文化底蕴得到升华。他们具有专业的舞台风范,表达流利,口齿清晰,加上较强的应变能力,良好的沟通能力,良好的个人形象,会使来宾赏心悦目,从而拉近和来宾的距离;高雅大方的举止会大大增加主持人的个人魅力;整洁的仪容会增强婚礼庄严神圣之感。

大宴宾客:婚礼结束,新娘更衣准备满酒,婚宴开席。

喜东家满酒:先敬“男首席”(其人员组成以母系近亲为主要人选,坐首席的应该是姥爷、舅舅,以长为序;次席由东家上表坐,亦以长为序;如果首席缺位,以同辈家族长辈代之而坐);“女首席”人选按男首席坐法,由其家属顺序而坐;“送亲席”也称“新亲席”或者是“贵宾席”,人员由送亲的、娶亲的、伴女婿等组成;“新娘席”人员由新娘、送戚的、引媳妇儿的、引戚人的、伴娘组合。其余亲戚朋友均可随便择席而坐,喜东家与一対新人会分别逐一向各桌酒席宾客敬酒致谢,新娘同宾客通过敬酒相互认识。

婚礼礼成,宴席完毕,喜东家迎来送往。

祭祖仪式:婚礼第二天,新郎、新娘由家长陪同,带祭品等到祖先坟头祭祖一遭。

给女婿多少改口费好,古代提亲的规矩

四、女方家的回门庆典

婚礼大典第二天,女方家亲近的小辈(小舅子)来叫新娘,赠小舅子红包880元,现上下车等一切礼钱普遍大包,为一万零一,各家亦有差异。

回门庆典的礼仪与男方家大同小异,基本上一致。

回门庆典宴席的安排,男女首席参照男方家做法。新郎席可由姐夫、妹夫等人来陪。

新郎参加庆典全过程,晚上需在女方家往一宿,第二天吃完饺子宴再返回。

关于男女双方婚礼人事安排:

总 管:一人

副总管:若干

保 管:一人

礼 帐:若干

照 席:若干

勤杂人员:若干

陪同满酒人员:由本家或喜东家自定。

给女婿多少改口费好,古代提亲的规矩

六、附录

被称作“西北厢赵树理”的农民作家赵存贵先生说婚丧嫁娶:农耕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。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礼仪制度、语言习惯、社交方式和人情往来。一个村落就是一个圈子,适逢村里的集体活动大家共同出动,齐心协力地去完成。若是遇到某一户人家办红白事宴,村里的大多数男女老幼会自发地上门去帮忙,妇女们烧水做饭。男人们布置现场,招呼来客,做些具体的事情,更能体现出互助互爱的精神。

毕竟,在农村生活,相互之间帮忙被看作是一种增进情感、树立口碑、维系人情的基本方式,诠释了“礼尚往来”的本质。以后自家若有事,人家也会心照不宣地前来帮忙。然而,农村有农村的风俗和规矩,尤其参加红白事宴时,如果不尊重当地的习俗,不了解必要的规矩,不但会弄出笑话,还会给主人增加不必要的麻烦。农村有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语——红事不请不到,白事不请自来,阐释的就是在参加红白事宴时,折射出来的相当复杂的文化习俗和社交观念,被许多人所默认和遵循。

一、红事不请不到

结婚的场面非常喜庆,新郎新娘要披红挂彩,现场布置也多用红色,红色无疑是婚庆的主色调,因此,人们把结婚俗称“红事”。遇到红事,主家都会热热闹闹地大办酒席,宴请宾客,来宾越多越能显示出主家的尊贵,以及好人缘。但是,操办农村红事宴邀请客人却是一门艺术活,邀请谁不邀请谁?用什么方式邀请?都有规矩。面对舅父、姨妈、姑妈等关系亲密的长辈,新郎或新郎的家人要提着礼品亲自上门邀请。如果只是打电话或传话告知,会被看作是不尊重人家的表现,不但会被亲戚数落,也会被村里人笑话。如果没有亲自上门邀请关系亲密的亲戚,人家负气不来参加婚礼,主家也无话可说。

在农村,给主家亊宴上撑场面的就是舅父、姨妈、姑妈等亲密亲戚,所以,必须尊敬他们。对于普通亲戚和村里人,同样需要上门邀请,如果时间不允许,委托别人代请也行。至于人家到时来不来,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所以说,在结婚这件大事上,不论对亲密亲戚、普通亲戚,还是村里朋友,不能因为事务繁忙而忽略邀请人家,一定要把自己的礼节做到,礼节就是规矩,农村人受传统思想影响很深,非常在意礼节和规矩,若不邀请人家,人家会误认为主家看不起他,两家人很可能由此断交。

没有被邀请的人,通常会选择不去参加婚宴。受邀之后,大多数人会前来参加婚礼,毕竟,结婚是喜事,来沾沾喜气也没什么不好。当然,也有一些受邀者不到场的情况,一部分人是实在没有时间,在这种情况下,受邀者会把礼金提前送到,或者让别人捎来。若装作不知道这回事,就有问题了。遇到这种情况,主家也用不着烦恼,多一个来客少一个来客也不会影响到婚礼现场的热闹。

红亊操作程序:

姑不娶,姨不送,

家家照此接规行。

娶亲送亲是家人。

叔叔伯伯与长兄。

主人接待去迎亲,

对客施礼暖客心。

舅坐首席古人定,

顺情顺理事亊顺。

《娶儿媳》

男首席:

舅舅或舅舅的儿子(母亲方)

次首席:

舅舅或舅舅的儿子(父亲方)

若父母亲方,沒有亲的,叔伯的也可以。

陪男首席的:

儿女亲家(不指新人的)

还有新郎的姑父和首席人的近亲。

男首席共10人。

女首席:

妗子或妗子的儿媳(母亲方)

次首席:

妗子或妗子的儿媳(父亲方)

首席人的近亲

姑母、亲家妻或儿媳。

女首席共10人。

送亲席:

新娘方的送亲人等

新郎方的娶亲人

姨夫等人

送亲席共10人

新娘席:

新娘

新娘家陪送人

伴娘

新郎的姐妹等人。

新娘席共10人

新郎席:

新郎

新郎的姐夫妹夫

还有去女方家的伴郎等人。

新郎席共10人

《聘闺女》

男首席:

舅舅或舅舅的儿子(母亲方)

次首席:

舅舅或舅舅的儿子(父亲方)

若父母亲方,沒有亲的,叔伯的也可以。

陪男首席的:

儿女亲家(不指新人的)

还有新人的姑父和首席人的近亲。

男首席共10人。

女首席:

妗子或妗子的儿媳(母亲方)

次首席:

妗子或妗子的儿媳(父亲方)

首席人的近亲

姑母、亲家妻或儿媳。

女首席共10人。

女儿席:

女儿

女儿的姐妹等人。

女儿的朋友

女儿席共10人

女婿席:

新女婿

新娘的姨夫

新娘的姐夫妹夫

等人。

女婿席共10人

二、白事不请自来(亲戚在外)

有人去世,后辈们都要穿白戴孝,丧事现场的布置也以白色为主,所以,农村人通常把丧事称作“白事”。白事同样是人生的大事,可以说是亲朋好友和父老乡亲对逝者生命的一种纪念和总结。农村人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村子,相互之间非常熟悉,遇到大事情,能体现出团结的一面,尤其在白事宴上,能把团结一致,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优良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。跟红事不同的是,每逢村里操办白事时,凡是跟逝者生前有交往的人,都会自觉地前来参加,哪怕没有受到邀请也会来,这种现象在农村非常普遍。为什么会这样?有两方面原因。

其一,“死者为大”“入土为安”是所有人信奉的丧葬文化观念,生者都以遵循它们为最基本的做人原则。

生老病死每个人都要或早或晚地经历,人死后是非常值得敬重的,他一生的是非功过到此停止,跟逝者生前有交往的人,哪怕再忙也要去参加白事宴,送逝者最后一程。毕竟,白事一个人一生只过一次。逝者在生前不管有什么过错,生者跟逝者不论有什么恩恩怨怨,人死后都不能再计较,并且,要看着逝者“入土为安”,见逝者最后一面,这才是对逝者的最大尊重,因为在以后永远看不到他了。所以,每当村里有白事,很多人不请自来,即使过去跟主家产生过矛盾的人,也会不请自来,这体现了做人的风度,以及对“孝道文化”的发扬。

其二,给自己想好“后路”,到时自己也可能要麻烦其他人给自己料理后事。

白亊操作程序:

人逝当即告亲戚,

去逝三日来吊唁。

定好葬日不改变,

坟茔修筑要提前。

滤好人员几桌面,

量力而行不丢脸。

男正女正细入编,

到时入席无怨言。

男正席:

如逝者是女的,就是她的娘家兄弟或兄弟的后代。如果是逝者是男的就是他的舅舅或舅舅的后代。

次正席:

逝者是女的就是丈夫的舅舅或舅舅的后代。逝者是男的就是妻子的娘家人。如果是夫妻双方都没人陪,就是亲家了。

男正席共10人。

女正席:

同男正席一样,就各自的母亲或妻子

次正席也一样

女正席共10人。

收头席:

逝者的侄女外甥等人。

共10人。

后记

2022年初秋,老同学赵可仁发起倡议:收集整理编辑西北乡婚丧礼仪一事,张汉贤、于爱根、段义郎等同学首先支持,并碰头作了分工。后经两次小聚交流、村上随访,我勉强整理出以上初稿。为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、交相辉映,显示中华民族的婚嫁魅力与特色,为能完善其文,实现学习提升、交流升华之目的,今不避丑而与大家见面,特征讨各方意见,诚恳希望得到诸位同仁的批评指正!感谢您的支持和留言!

2022年9月24日于忻州双乳山下双乳湖畔

宝宝起名,添加 微信:boc855  备注:起名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304940684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hongyi06.com/3565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