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圣是谁,草圣是谁的称号

提到书法这一我国传统艺术,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要么是新手入门时常会临摹学习的“楷书四大家”欧阳询、柳公权、颜真卿、赵孟頫,要么就是被誉为“书圣”的王羲之以及其代表作品《兰亭集序》了。王羲之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,除了他本人确实才华横溢、水平高超之外,还在于他拥有一位重量级粉丝——唐太宗李世民。

草圣是谁,草圣是谁的称号

 

由于被李世民称赞是“尽善尽美”,王羲之自此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据了无可撼动的地位。不过,正如李世民崇拜王羲之,王羲之也有自己的偶像,那便是与王羲之、王献之父子一同被列为“书中四贤”的张芝、钟繇,他们一位是最早的“草圣”,一位则被誉为“楷书鼻祖”。

东汉中期,张芝生于敦煌郡渊泉县,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一带。按理来说,东汉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都在以洛阳为核心的中原地带,张芝出生在西北,想要在书法这一领域有所成就似乎并不容易。不过,他所在的家族乃是官宦世家,其祖父张惇曾出任汉阳太守,父亲张奂更是于汉灵帝在位期间官至大司农。

 

尽管父亲身居高位,但张芝却拒绝了朝廷的征召,一心钻研自己热爱的书法。也正因为终身没有担任过一官半职,《后汉书》中对其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,书中写道:“长子芝,字伯英,最知名。芝及弟昶,字文舒,并善草书,至今称传之。”到了西晋,书法家卫恒在著作《四体书势》提及了张芝的事迹。

根据卫恒的说法,草书早在汉朝建立之初就已经诞生了,但并没有确切证据表明是谁发明了这种飘逸洒脱的字体。到了东汉章帝时期,曾担任齐国相的杜度擅长草书,后来也有一些书法家在草书上小有成就。然而,直到张芝诞生,草书才得到了空前发展,他在杜度等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,为草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因此,曹魏书法家韦诞首次将张芝尊称为“草圣”,并得到了广泛认可。

 

到了唐代,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在《书断》中高度评价张芝的草书道:“劲骨丰肌,德冠诸贤之首。”另外,人们常常传颂王羲之为了练好书法把一池之水都染成黑色的故事,但实际上王羲之本人就曾表示:“临池学书,池水尽墨,好之绝伦,吾弗及也。”这里他认为自己“弗及”的,便是真正因为热爱书法而将一池水染成墨色的张芝。

接下来再说说钟繇,和张芝为了专心书法而摒弃仕途不同,钟繇在书法领域大有成就的同时也是曹魏政权的重臣,一度官居太尉、太傅,又受封定陵县侯,配享魏武帝曹操庙庭。汉桓帝元嘉元年(151),钟繇生于颍川郡长社县,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长葛市一带,其家族颍川钟氏与同郡的荀氏、陈氏、韩氏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。

 

出身不凡的钟繇自幼便聪慧过人,后来举孝廉入仕,在动荡的乱世中认定曹操才是真正值得追随之人。钟繇所在的颍川钟氏本就是曹操希望拉拢的对象,他所擅长的书法又正好同样是曹操的一大爱好,再加上荀彧对其本人的鼎力推荐,钟繇在曹魏政权中自然是顺风顺水,地位不断攀升。

说回书法方面,根据晋代书法家卫夫人《笔阵图》的记载,钟繇年少时曾前往抱犊山学习书法三年,进入曹魏阵营后常与曹操、邯郸淳,以及上文提到过的首次将张芝尊为“草圣”的韦诞一同讨论书法。韦诞去世后,钟繇为了得到其珍藏的《蔡伯喈笔法》,也就是汉末书法家蔡邕的秘籍,竟然直接将其坟墓盗掘开,并在成功得到此书后书法水平更上一层楼。当然,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就有些存疑了。

 

张怀瓘在《书断》中盛赞钟繇道:“真书绝世,乃过于师,剐柔备焉。点画之间,多有异趣,可谓幽深无际,古雅有余。秦、汉以来,一人而已。”汉朝时隶书最为流行,而钟繇在广泛学习各种新兴字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,有力推动了隶书向我们今天仍然广泛使用的楷书的转化,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重要参考,因此被尊称为“楷书鼻祖”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唐代画家张彦远在《法书要录》中还提出了这样一条脉络,那便是东汉末年蔡邕从神人处习得书法,传于女儿蔡文姬,蔡文姬传书法于钟繇,钟繇传卫夫人,卫夫人又传给了王羲之,王羲之再传于子王献之。按此脉络,钟繇与王羲之、王献之父子之间存在的传承关系确实非常紧密。

 

实际上,不管是张芝、钟繇,还是王羲之,对于前人书法都并非一味模仿,张芝学习杜度等前辈的风格,又有所创新;钟繇从大量他人作品中汲取养分却又自成一派,这才成为楷书鼻祖。至于王羲之,他更是在对两大偶像张芝、钟繇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兼收并蓄、去芜存菁,才终成“书圣”。恰如张怀瓘在《书断》中所言:“剖析张公之草,而浓纤折衷,乃愧其精熟;损益钟君之隶,虽运用增华,而古雅不逮,至研精体势,则无所不工。”

宝宝起名,添加 微信:boc855  备注:起名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304940684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hongyi06.com/44074.html